网站地图

 

  主页 画院简介 名家推介 艺术论坛 画院收藏 艺术交流 画院成员 联系我们  

诗情彰画魄  艺德铸书魂

——沉痛悼念于太昌先生

李岩选

20141111日上午11时,著名书画艺术家于太昌先生因病治疗无效溘然去世,书坛画界为之悲痛,世人友好为之叹惜。

于太昌先生是江苏徐州人,又名大仓。1932年生人,195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,后一直从事美术工作,六十年如一日,孜孜追求,不懈耕耘,在诗词、绘画、书法等方面卓有建树,成就斐然。早在2003年,著名学者、诗人、文艺评论家丁芒先生就曾为其撰写过题为《于太昌的诗魄、书胆、画魂》九千余字的文章,先后发表在《华夏诗文》、《诗词之友》等刊物上。要论于太昌先生的资格之老,造诣之深,影响之大,应当说是我省艺术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了。这使我想起1990年我曾登门拜访,并真诚地提出愿意拜于老为师,可他却笑着说,“拜我为师,不敢当!我也还在学习,向古人学,向名流大家学!”尽管如此,于老已经是我心目中的老师了。这些年交往甚笃,默默地向他学习做人、从艺、治学。而今他驾鹤西去,他的音容笑貌却不时地浮现在眼前。我虽不才,却禁不住提起笔想写点东西,向同仁道友,世人亲朋表达一下对于老的崇敬和怀念,何况他还是我们山东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的首席院长,我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弘扬于老的超人才艺和高尚精神。

先来说于老的画。画是有情的描绘,无言的诗章。于老是美术专业学校毕业,先是分配到山东军区国防工程指挥部任军事写景员,师从李超士、于希宁、宗惟成、张鹤云等先生。1955年调至济南市文化局工作,经常与关友声、黑伯龙、陈维信、刘鲁生、弭菊田等画界老前辈一起写生、搞创作。良师益友的耳濡目染,再加上自己的勤奋,使他的绘画水平不断提高。1969年,他调至济南日报社任美术编辑,职业所致,他如鱼得水,多次外出写生采风,创作了《黄河》、《淮河》组画,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。后在《人民画报》、《人民文学》等刊物上作了专题介绍。1977年调山东省美术馆,从事专业美术创作。先后创作了《重于泰山》、《泰山》等作品,入选全国美展。还创作了《岱岳松云》巨幅山水画,陈列于人民大会堂。于老钟情山水,抒情怀于云水之间,寄胆识与笔墨之内,画作格调高雅,气势伟岸。尤其画水与众不同。有人把画水作为山的点缀,诸如悬瀑细流,清波小溪,却也别有风味。而于老却常常把水作为绘画主体,如早年创作的《黄河颂》、《黄果树瀑布》、《九寨沟瀑布》等,其磅礴之势、豪迈之象、妖娆之态,令人叹为观止。

再说于老的诗。诗是无色的文字,有声的画图。于老乃50年代的大学生,文学功力深厚,而又天生一个诗人的情愫,在他书画创作的同时,竟然写下了数百篇的诗、词。2008年由黄河出版社出版了他的《山水行吟》,我细细拜读,令人震撼。他创作的山水画,大都是自作诗、词题款,诗情画意,相映生辉。除此之外,他把我国的东岳泰山,南岳华山,中岳嵩山,南岳衡山,北岳恒山统统写了个遍。而且五岳之中的名胜古迹都如数家珍。更有泰山、黄山、庐山、峨嵋山、云龙山、崂山、千佛山、沂蒙山……。江河湖海更是他笔下的大题材,长江、黄河、漓江、大运河、微山湖、大明湖等等美不胜收。真是走到哪,画到哪,写到哪,可谓搜尽奇峰打画稿,踏遍江河抒诗情。正如他的诗句所述“还将潇洒意,泼湿万重山”。王菲先生也在赠于老的诗中写到:“无穷韵意关山内,多少诗情翰墨中”。

再来说说于老的书法。古人云:“书法乃有情的图画,无声的音乐。”此言用来形容于老的书法更为恰切。于老早年曾师从蒋维崧先生,1960年又拜朱复戡大师为师。因为起点高,路子正,他的草书、隶书、篆书都写得十分精到,法度严谨,古朴典雅。尤其是篆书,小篆、大篆皆精,尤擅大篆,大篆金文(即钟鼎文)可以说独树一帜。笔法娴熟,线条多变,结体自然,收放自如。我曾试着临摹过于老的篆书,方才理解了古人所说的“屋漏痕”、“锥划沙等笔法的含义,也更体会到“看花容易绣花难”的道理。他的书作先后入选全国第一、二、三、四、六、七届书法篆刻展,可见水平之高是常人难比的。于老师古不泥,他继承传统,更注重创新,师古法融己意之中,寓己意出古法之外,这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。他巧妙地运用中国古文字象形、会意、指示、假借等特点,又把国画的用笔、墨分五色、造型、构图等技法运用到书法之中。不断探索研究,独创了一种新的书体——水墨大篆。这种书体一推出,在业内反响很大,有人置疑,有人叫好!但在我看来是一定会得到社会认可的。因为无论从笔法、墨法、章法等任何一方面讲都是不失本分,而又面目一新,是一种变法和突破。他与当今社会的“流行书风”和“现代书法”有根本意义上的不同。流行书风是无本之木、离经叛道;现代书法是无源之水、异想天开。而于老的“水墨大篆”才是真正的“推陈出新”。我观于老的作品,远远看去,整体观来就是大手笔,大家风范;细细品之,更是内涵深奥,耐人寻味。

话再说回来,我中华民族文化,薪火相传,名人大家层出不穷。虽说艺术是相通的,诗书画印兼能的人不少,但真正集六艺于大成者还是不多见的。也许还有人不了解,于老的篆刻也出手不凡。前些年我经常到他家去讨教,有一次他正在刻印,我吃惊地问:“您这么大年纪还自制印章?”他笑着说:“我的常用印都是大家刻的,如朱复戡、方去疾、韩天衡、孙其峰、陈大羽、陈左黄等,诗书画印都精,才称得上是大家,我觉得自己的印还刻不好,所以还在练。”后来我在于老的书法集上见到“于太昌制印习作”,其刀法与神采简直一样和大家媲美,可他还自谦为“习作

说到这里,我又想起了很多。这么一位成就非凡而又真诚谦恭的师长,就这样匆匆仙去,如何让人不痛心疾首?于是我拨通了同仁道友的电话,传递心声。这几位朋友也都用同样的方式表述了同样的哀思。武警指挥学院的孙茂贵先生传给一首七言诗,我今呈现给大家,共同表达对于老的崇敬悼念之情:

    先生本色是诗人,作画作书皆苦吟。

    四海游罢砚腾浪,五岳归来笔带云。

    梦里龙飞钟鼎影,纸上凤舞水墨痕。

    一声鹤鸣君去也,案头遗墨写获麟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于山东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41116

 

 

 

版权所有:山东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  未经同意,不得转载或copy

联系方式:办公电话:67811851  邮箱:xzsh1948@163.com  QQ号:2669293636

地址:济南市市中区领秀城中央公园商业街中段路北26号楼206室   邮编:250014  

山东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:李岩选  手机:15053105863

网站总编:李岩选  网站执行总编、技术支持:傅春英